《科创板日报》10月23日讯(记者张洋洋)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浩然高科技大厦一楼 ,主会场大型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不少听众站着听;隔壁同步直播的小会议室也坐满了人,3楼还开着一个分会场同步直播;在东昇聚变项目相关人员上台演讲之前 ,一个投资人赶着这个空档,托人快速与他建联对接,试图抢到投资份额 。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 ,复旦大学孵化的东昇聚变公司,后者已是核聚变领域的新锐力量。
——这是发生在2025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大会主会场的一幕。
图/《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如此高的热度,折射出一个事实:可控核聚变这一被称作“终极能源”的领域 ,如今正从科研走向产业现实 。
随着技术突破、资本涌入与地方布局的合力,中国的可控核聚变赛道正在迎来拐点,而上海正成为其中最具集聚效应的城市之一。
10年商业化临近
核聚变被称为“人类终极能源 ”,但长期被认为“永远在50年后”。关于核聚变的商业化 ,成为市场最关心的话题 。
“我认为核聚变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在25年内实现,小规模商业应用 ,10年就能实现。”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和讲席教授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如此判断。
丁洪所说的“商业化 ”,并非指实验验证 ,而是能与核裂变、光伏等能源在综合成本上竞争的能源体系,丁洪判断的依据来自三个关键技术进展:
一是磁约束与高温超导的结合 。紧凑型、高磁场装置的出现,让核聚变从实验装置向工程化装置跨出关键一步;
二是AI带来的技术革命 ,比如AI正用于实时调控等离子体稳定性;
三是关键材料的突破,抗辐照壁材 、低成本氚燃料、材料结构优化,都在降低聚变装置的工程门槛。
“十年内我们会看到小型商业化装置的出现 ,二十五年后,核聚变的综合成本将具备竞争力。”丁洪说。
但在行业内部,乐观与谨慎并存 。
当前,聚变能距离真正的商业可行仍面临几大瓶颈:一是成本与能量收益比仍待突破。聚变实验装置普遍面临“投入能量高于输出能量”的难题。虽然国际上已有实验实现净能量增益(Q值>1) ,但距离持续、可控 、稳定的能量输出仍需时间 。
二是燃料体系尚不成熟。核聚变依赖氚燃料,而氚目前主要从重水堆中提取,全球年产量不足20公斤 ,成本极高。如何形成稳定、低成本的氚供应链,是商业化前必须跨越的一道关 。
另外还包括工程复杂性与标准化等方面的挑战。聚变装置是“系统中的系统 ”,涉及高温超导、真空腔体 、等离子控制、电磁设计等上百个子系统。国际上迄今尚无成熟的工业化标准可依赖 ,这意味着产业化路径仍需大量实验积累 。
此外,聚变的安全监管、废弃物管理、以及与现有电力体系的并网机制,也都需同步建立。
丁洪认为 ,这些挑战已经看到瓶颈的边界,也看到突破的方向。他补充说,中国在高温超导材料 、真空制造、AI控制等工程能力上具备明显优势 ,“这是我们能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的根本所在” 。
耐心资本下注
在大会现场,《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与不少投资人报名参与,他们中的多数 ,是期望在这里寻找到优质标的提前布局。
“聚变商业化我判断还需要十年以上,但时间有可能随着技术快速迭代 、资本投入而缩短。”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说。
这支由上海国投发起、规模扩募至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 ,正成为核聚变产业资本的重要推手 。
魏凡杰介绍,基金推动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总部整体落地上海,从科研体系转向公司化运营 ,“科研院所的效率有限,商业化必须依托企业组织体系和好的公司治理 ”。
他认为,市场化资本的进入 ,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平台如雨后春笋出现,正在重塑聚变产业的节奏。
在全球范围内,资本已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曾被视为“遥远未来”的能源赛道 。
近三年 ,国际聚变创业公司融资额屡创新高——美国CFS、Helion Energy累计融资均超过20亿美元,英国Tokamak Energy 、日本京都聚变等公司也相继获得机构投资。投资逻辑从验证科学可行转向推动工程可落地。
中国的聚变投资正进入同样的加速阶段 。过去以政府科研经费为主,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基金、头部创投机构和能源企业介入。这一轮投资特征正从科研资助转向产业早投,并由国家级资本和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形成合力。
未来产业基金正以“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建设 。核聚变产业方面 ,则是以中国聚变公司为核心,目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已在联动其他市场化的聚变装置公司,高温超导材料及磁体 ,AI for Fusion等关键环节布局。已经投资了东昇聚变,翌曦科技等项目,后续陆续还会有若干核聚变相关项目完成投资。
魏凡杰认为 ,资本不仅是资金投入,更是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催化剂,“优秀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AI native的团队,好的组织架构会让技术迭代速度更快,核聚变的商业化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
他强调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优势在于“耐心资本 ”特质,资金周期长 、容错空间大、不断探索人才,认知和新的范式创新。
从资本讲究投资回报周期的视角来看,魏凡杰认为 ,核聚变也不是简单的远期概念投资,目前技术拐点已经清晰,人才的拐点也开始兑现 ,“我们相信未来的迭代会大大加快”。
“聚变之城”
近年来,上海将聚变能源作为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引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和优秀人才团队。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书记徐枫在会上的介绍,上海已制定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以及相关的若干措施 。明确将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产业的核心方向进行重点的布局 ,并制定了差异化针对性的培育方案,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
在产业应用上,随着部分团队的牵头推动 ,上海聚变发电站的落地时间线也开始明朗。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现场介绍,其所在的团队于2024年底在嘉定启动研究基地建设,现在正通过三步走,计划在上海建设第一座聚变能电站 ,希望于2045年实现商业运营 。
张杰称,团队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激光聚变实验堆的所有关键技术研发;从2031-2035年开始进行激光聚变堆的工程研制;最终希望在2045年达到商业运行 ,“在刚结束的第11轮实验中,我们获得的聚变三乘积达到仅次于美国NIF,预计于2028年可实现点火 ”。
产业集群上 ,随着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这一链主企业7月落沪,“聚变之城”之城成效初显。仅在当天会场上台分享的企业里,就有4家可控核聚变公司 ,包括翌曦科技 、超磁新能、鸿鹄聚变、东昇聚变 。
超磁新能作为一家专注于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强场磁体系统的研发与制造公司,于今年入驻上海市杨浦区。
“除了突破性研发创新能力外,政府重视、资本助力 、产业链完善也是企业落地迅速成长的关键。”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 ,超磁新能CEO王超说,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终极能源以及国家战略方向,上海市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重点打造核聚变上、中、下游全链条高地 。
王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超磁新能作为可控核聚变中游企业,为核聚变提供“心脏级 ”关键核心部件——高温超导强场磁体,为加速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扫清关键障碍。
据王超介绍 ,高温超导磁体作为可控核聚变装置中最核心的部件,其在核聚变装置成本占比可达50%以上。目前,超磁新能正在开发世界首个大尺寸25特斯拉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磁体系统 ,公司计划在2027年交付首个可用于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原型磁体 。
“很多上下游客户也都集聚在这里,上游集聚了大部分高温超导带材供应商,下游集聚了多种路径的聚变公司 ,”这对我们的研发 、生产、销售、服务工作来说非常关键和重要。王超说。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配资炒股官网开户:股票都有哪几个新投公司-人民日报头版聚焦:上海加速形成人工智能全链条体系
炒股怎么降杠杆:股票公司那个好-英特尔高管:美政府入股意在防止公司出售芯片代工业务
炒股杠杆软件有哪些:股票买那个公司好-菜系品种期货夜盘集体上涨!反倾销初裁出炉 影响多大?
炒股配资股票开户:有哪些正规股票的加杠杆平台-又见“日光基”!10亿额度一天抢空 基金公司自购500万 什么信号?
买自己公司股票:炒股加杠杆怎么收费-“9.24”一周年!A股十大变化 一图看懂
用手机怎样玩股票:网上配资炒股网站-杠杆资金连续三日加仓创业板股
股票配资推荐-正规配资炒股-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股票配资推荐-正规配资炒股-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⑯投资者在选择股票配资平台时,可以关注其是否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和资金返还政策,以确保在需要时能够顺利退出。
记者|张乔遇近日,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胜软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广发证券(香港)系独家...
记者辛圆猪价近期呈现疲弱态势。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猪肉价格连续4周下降。另据中国养猪网数...
【隔夜行情】•周五(2025年3月21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截至收盘,截止收盘,沪指跌1.29%,报收33...
3月24日,易方达国证自由现金流ETF公开发售。该产品跟踪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这个指数是什么?有哪些优势?投资价值如何?...
记者辛圆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旗舰报告《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5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记者王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周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
2025年3月25日,倍轻松(688793.SH)公告称,公司股东宁波倍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倍松”)拟通过大宗交易...
记者|赵阳戈年初,证监会就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部分条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市场也将注意力投向了...